品牌没品,这锅谁来背?
注:本文系小编依「文化整合」版块,结合自身见解而撰写,恳请交流指正。
国民审美低,品牌品位就低?
「就 2015 年而言,国人的审美大体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准?」
这是三年前知乎的爆款问题。某设计大牛晒出一张喜羊羊造型的摇摇车,说,大概是这个水准。吃瓜群众哈哈大笑,纷纷表示不能同意更多。作为品牌的创始人,别以为这与你无关。
日本知名设计师原研哉,在《设计中的设计》里说,一国市场的发达程度是由该国消费者的整体审美品位决定的。就是说,消费者好那一口,市场就会滋生那一口品牌。在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,尤其如此。
近一两年,国内出现不少有品味的品牌,背景便是国内出现了一个注重生活品质的新中产阶层。但总体来看,相比欧美,有品味的中国品牌依然偏少。根源就在于我国国民的平均审美水平依然偏低。
我们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国民,审美偏好是这样的:蜂拥到东南亚、日韩、欧美,在各国地标建筑前来几张自拍,美化得连爹妈都认不出后轰炸朋友圈,接着到老佛爷等奢侈品店疯狂血拼…
我们一夜暴富的土豪企业家,依然为看不见的产品细节花钱而纠结滴血;依然觉得衣柜的背板就该用廉价的三合板;依然觉得反正消费者收货后都要拆包丢掉的,包装成本能砍必砍…
相比之下,去过日本的国人都感慨:即便到那些鸟不拉屎的小乡村,再土气的农民、多底层的服务员,从着装、谈吐到服务态度,无不让人如沐春风。更别说路上的指示牌、小店的招牌、公厕的布局……也无处不体现出专业而令人惊叹的审美细节。
这背后反映的,其实是日本国民高度的审美自觉。
日本市场之所以难攻破,原因也在这里:高品位产品,早就喂饱了日本消费者的审美品位,反过来,他们的挑剔品味又抬高了日本市场的准入门槛。换句话说,品牌没品,未来注定只能取悦第三世界。
美学传统弱,品牌品位就弱?
我国传统文化里美学基础弱。这也是国民审美偏低,品牌缺乏品位的重要根源。
史学大家陈寅恪,对此早有清醒认识:「中国之哲学、美术,远不如希腊,不特科学为逊泰西也。」说得直白些就是:论美学,中国不如希腊;论科学,中国不如西方。也就是说,中国传统文化里,并没有发育出西方那样的美学体系和传统。
欧洲品牌,尤其是北欧和意大利品牌,之所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品位,从根源上看,是因为近代欧洲一直是世界美学理论的前沿阵地和先锋实验室。
立足欧洲世界领先的美学传统,以宜家为代表的北欧素雅风格,引领了世界日用消费品的审美偏好;而以范思哲为代表的意大利风格,则左右了世界高端消费品的审美。
美日顶级豪车,逼格之所以远远不如德国豪车,很大原因也是因为美日两国的美学沉淀不如欧洲那样深厚。最直接的表现便是美式土豪风内饰,以及平庸的日式外观。
归根结底,从美学角度定义的「顶级」,并不是说产品功能多么牛逼,外观多么奢华,而是指产品对消费者微妙心理需求的贴心满足。这背后的洞察和拿捏,仰仗的仍是形而上的美学沉淀。
一把劳斯莱斯定制伞,能卖十万,买单的理由在于:当劳斯莱斯的马车式后门向后打开时,这把配套的伞会与前门同时开启,形成一个半封闭空间。这样一来,哪怕女车主穿着超短裙,也可以大方优雅地下车,而不用担心走光被狗仔偷拍。
第一个入选《世界平面设计师名人录》的华人设计师靳埭强,这样解读美学:「符合审美,思想铺底,土或不土,大抵和元素无关。」 在他看来,为审美铺底的思想,便是美学传统。
小康之后,提升品位,已然是全民当务之急。席卷而来的消费升级大潮,将成为驱动中国品牌走向以美学取胜之路的历史契机。任何错失这一历史机遇的中国品牌,在未来的全球产业链中,只能永远屈居低端链,和二三线品牌拼性价比。
-品味系列文章完-
温馨提示:介于保护客户设计方案,同时多项目正在执行中暂未发布,故只展示部分案例。欢迎光临正杨 公司参观,洽谈项目。广州正杨品牌全案策划-- 企业品牌策划设计公司,提供企业VI设计、文旅标志设计、包装设计、logo设计、画册设计、网站设计、si设计的专业设计机构...品牌直线:180 228 70770或加 QQ1207105308